近日,物美集團首席運營官許少川參加2022中國零售論壇并發表講話,他表示,作為最基礎的民生產業,零售企業只要練好內功,對未來抱有希望與信心,就能持續發展、穿越周期。對于物美來說,開啟數字變革的2015年是極其關鍵的年份。而2019年,物美收購了德國麥德龍中國80%的控股權,又進入一個新賽道。如果說原來物美是線上線下一體化,那么收購麥德龍之后物美就擁有了線上、線下與To B業務三支柱。
打造企業韌性
物美是以這三支柱為基礎,為多業態、全渠道的顧客提供商品和服務。首先,物美仍然要做強實體門店,始終優化基礎。然后,大力發展到家業務,同時強調均衡,其在業務占比上的目標是三分之一到店,三分之一到家,還有三分之一是To B業務。
提及數字化,需要從全局角度去看物美現階段的成果。在沒有經過數字化優化之前,物美庫存周轉天數可達到現在的兩倍,每天都代表著幾個億的現金流。對于零售企業來講,比盈利更重要的是現金流。雖然現金流很重要,但是全面、穩定的系統更為重要,它是支撐企業的數字化變革和長久發展的“底座”。尤其是疫情期間,零售企業需要通過線上運營來實現銷售任務的最終閉環。
所以在上半年,上海最艱難的4-6月份,麥德龍在上海的8家門店全部關閉,但是由于麥德龍在去年年底完成部署了多點OS系統,這8家門店創造出比以往正常開店還超出1倍以上的銷售額,所依靠的就是數字化運營,以及B端的能力。我覺得,在數字化的基礎上,零售企業需要回歸商業本質,滿足用戶需求,真正提高服務能力與運營能力,進而反推數字化系統不斷迭代、升級。
同時,供應鏈的協同優勢也不可忽視。零售企業最重要的已經不是前端,而是有沒有強大的后臺支持能力,包括供應鏈、數字化能力。
從2015年開始,物美構建了這套數字化系統,從而促進會員用戶、商品與商場等各部分的融合。表面上看,線上占比與盈虧是零售企業最應關注的方面,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去構建一條長期發展的路徑。在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,對于零售企業來說,線上與線下,To B與To C都要發展,這是一條更加有彈性、能夠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。比如,當線上猛進,消費者對于線上需求增多的時候,可以將流量導入到線下;當線下回暖的時候,就可以將需求反哺到線上,互為補充。
構建數字零售新場景
我認為“場”這個元素很重要,物美需要通過打造數字化門店,來提升門店運營效率,用戶到店體驗,進而提高人效,這是零售企業始終追求的目標。例如,現在顧客進店以后的感知,從商品選購、電子價簽、無人服務,甚至智能存包柜,為消費者提供的一系列服務都進行了優化。
物美的貨架全部換上了電子價簽,不僅提高效率,節省人力,還減少了許多差錯,以前會有部分職業打假與顧客進行投訴,現在都是電子價簽,投訴越來越越少了。最近物美的生鮮、堆頭也全部轉換為電子價簽了,可以在價簽上體現產品的介紹和信息,進一步豐富了企業跟顧客觸達的手段。
現在物美管理層通過數字化工作臺APP,解決了很多原來看不見、摸不著的東西,實際上零售業本身擁有海量數據,但重要的是如何捕捉到真正的管控點,這就是零售企業需要深挖的技能。
數據大屏是現在物美各店的標配,通過數據大屏可以清晰看到,當前的訂單數、履約情況,是在打包還是配送,配送的時效是多長時間,當前運力、揀貨人員、騎手數一目了然,讓企業工作完全量化、系統化、標準化,這一部分切實讓物美提高了效率。
現階段物美已經通過智能防損解決了很多問題,包括在物美的收貨環節,智能化物流中心或者供應商送到門店后,直接把商品、貨物放到裝卸區即可,那里有攝像頭進行覆蓋,之后把商品轉移到貨架、庫房,這種智能收貨實驗下來后幾乎零差錯。
促消費的過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增量機會,零售企業應通過優質的商品、服務,以及全渠道數字化能力的建設找到機會,捕捉優質客戶。
企業需要以數字化為基礎驅動變革提效,首先是系統性的降本增效,它并不等同于一味地縮減成本和裁員。如果這樣做,最后犧牲的就是消費者的體驗,但企業通過一些系統性的變革,比如數字化,就會產生與眾不同的效果。
零售沒有什么花架子,唯有苦練內功,通過數字化來提升組織能力與個人能力,與此同時,零售企業可不斷發展創新,打造差異化商品、業態與服務。
總之,以數字化為基礎不斷進行創新變革,并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是物美一直在做的事情。從信息化過渡到數字化,從原來的ERP進化到現在的Saas,從單一渠道進化為全渠道。盡管技術手段一直在變化,但不變的是商業本質。零售企業始終都應該致力于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,以用戶為中心持續優化零售全鏈條的經營過程。
在這個過程中,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多點OS系統解決方案不可或缺。零售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,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商品與服務,同時這也是抵御未知挑戰的不二之選。
物美入選中國倉儲配送行業典型案例
北京市工商聯十五大召開 市長陳吉寧等領導肯定物美保供穩價